Nina's stone

2023年2月5日 星期日

親愛媽咪 ~ 我的《華斯特姑娘》

親愛媽咪 ~ 我的《華斯特姑娘》


家母於2022105日安詳辭世享年93歲…

描繪走過的歲月…

畫出精彩的人生…

彷彿陽光的燦爛…

您是我美麗的愛…

承擔生活的重擔…

無法衡量的負荷…

彷彿月光的明鏡…

您是我珍貴的愛…

親愛媽咪

永遠的〈華斯特姑娘〉

家祭時,基於既定的時間排程下,大哥只能簡短陳述褒揚母親的一生…,但足以填補我片段缺失的回憶,即時半知半解、懵懵懂懂,或無頭或無尾而拼拼湊湊…,深感懺悔自己的任性與無知,如今能填滿了我記憶中的空白。聽到您對媽咪有滿滿無限的愛,必須告訴所有親人,母親表現出最堅韌的毅力與刻苦耐勞的精神,更值得稱頌母親是位偉大的女性,並感傷敘說著…從四歲被送出當童養媳的母親,離開了原生家庭的林家,對林家而言的母親,雖談不上付出…,但絕對對得起陳家(收養家庭)與吳家(夫家)…兩個家庭而奉獻了無限的愛。

大哥把多年前寫的一篇英文隨筆,試著翻譯一段出來。接著,不按原文的順序,隨意又選了幾段 【貼文於FB】,…以感人至深的筆調寫下對母親片段的回憶…串連成《生命之河》,以表達對母親的謳歌與讚頌…!

《她四歲予人做養女。以前窮苦人家把小孩送人收養,而她的父親卻是把她給了一個好朋友,剛失去了頭胎孩子。那時,她的父親,山村來的,跟他的朋友一起在台灣東北角作金礦。他知道朋友的妻子因為喪子哀傷生了病,就跟他們說:「我女兒很多,來啦,隨你挑!」他們真的就到村裡來,選了第二的,最漂亮那個。她的母親,直到客人上門,都還不知道是什麼事;事已無可挽回,只有躺在床上哭喊,蹔床板。她的父親只說:「我已經允人家了……」 

(大哥20211017日貼文於FB )

She was adopted at the age of four. In those days poor people gave their children away for adoption. Yet her father gave her to a good friend who had just lost his first newborn. At that time her father, from a mountain village, and his friend, from a newly developed town, had been working together in gold mining on the northeastern tip of Taiwan. Her father had learned that his friend’s wife was in deep sorrow and very sick from the loss. He told the couple, “I have quite a few daughters. Come and pick one!” They went to his village and picked the second, the prettiest one. Her mother, who had known nothing until the guests showed up, could not change the situation but lay on the bed, kicking and wailing. Her father said, “I have already promised them…”

重義氣為人爽直的生父,就輕易把母親送給陳家給帶走,…來到了自己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而成為陳姓的家人,從此以後不再回原生地,開始啟動自己的人生!

(陳姓養父原本從事金礦事業)

《北台灣的金礦開採,從19世紀末到戰前,一直都很興盛,吸引了各路人馬,就像美國西部的淘金熱,也成就了九份、金瓜石和大粗坑三個聚落。前二在山的北邊,居高望海;後者翻嶺而下,掖在一角,規模較小。當時她的生父和養父都在這裡。

生父是十分寮人,做過「保正」——也就是村長——早年,這一帶有句諺語,「十分寮保正擋火車」,「擋」不是耍權威,是為救急救難。1920年代開通的這條煤礦專用鐵道,是山村當時對外唯一的交通工具。這句諺語是不是在講他,不知道,但是他急公好義是無庸置疑的。

養父家原本在雙溪長潭——一個從現今地圖消失的地名,1904年的臺灣堡圖還有,就在雙溪內厝和貢寮之間——他們來到大粗坑作金礦,後來還開了一家「調進所」,也就是西部電影裡都會看到的 General Store,是村裡的主要商店,供應食物、衣服、日用品、工具等等,兼具雜貨、百貨、五金店的功能,更重要的,它還接受訂購(注文),所謂「調・進」。

有這樣的經驗,接著他們到瑞芳鎮內,開了一家百貨店,10坪的店面,以現在的標準,算很小,但新型的櫥窗,展示的貨品,當時人稱瑞芳的「麗帕多」(デパート・Department Store・百貨公司)。

(大哥20211019日貼文於FB)


(照片是1936年,美國 Moundville, Alabama 的一家general store 

母親不是所謂一般的童養媳,可稱謂是童養媳之王…過著不錯優渥的日子,但只是四歲的小女孩,就這樣突然離開父母與日夜相處的兄弟姊妹們…,二次大戰時,養父帶著一家老小回老家〈大粗坑〉閃躲砲火襲擊,…幼小的心靈只能依偎在方井旁獨自一人而孤寂落寞著,不經意用小手不停地撥弄著水花…見到水影中自己晃動的身影而哭泣著

《戰爭末期,盟軍猛烈轟炸這個島嶼,那時她剛從小學畢業;家裡不得不把店關了,疎開到山裏,金礦的所在。有一天,她背著一些從黑市買來的物品,正在上山的路上,看見一個人遠遠走來,她發現竟然是她的生父。兩人站在茶壺山透風的崙頂,不發一語。海在山腳下,無聲地呼吼。她低著頭,紅了眼眶,斜看後方。強風中,長長的芒草極力在搖晃。終於,她的父親說話了:「憨囝!你後日會很好啦!」 

(大哥2021108日貼文於FB)

At the final stages of the War, when the Allied forces were heavily bombarding the island, she had just finished her elementary school; the family had to close the store and move to the mountain, where the gold mine was. One day, while she was climbing uphill, bearing some goods from the black market on her back, she saw a man coming and she realized he was her father. Both of them stood without words on the windy knob of the Kettle Hill. At the foot of the hill the sea was roaring mutely. She lowered her head and looked aside with her red eyes. The long coarse grasses were waving vigorously as the strong wind blew. Finally her father said, “My silly child, you will be just fine eventually!”

 戰爭之後回來陳姓養父的老家,於大粗坑的〈崙頂〉遇到生父的好話勉勵之後….母親從此展現自信、堅定、韌性的性格為自己未來的生活打拼

《戰後,她和祖母重新開了店。然後,16歲她就接下經營這家店的全部責任,讓祖母去照顧弟妹們。店裡的生意似乎越來越好,即使在戰後物資缺乏的情況。有時候,她必須親自到大城的貨主那裡,補一打“華斯特First”襯衫【註】或他的物品。雙手提著包裹,走過街頭,她看著前方,年輕而堅決,樸素卻時髦。街上有人對著她大聲喊:「華斯特姑娘!」…那是她人生最得意最快樂的時期》(大哥20211013日貼文於FB)

After the War, she and her grandma reopened the store. Then at the age of 16, she took over the whole responsibility of running the store and let grandma take care of her younger siblings. Gradually the store seemed to prosper even with the limited sources of goods after the War. Sometimes she had to go to big cities by herself to get a dozen “FIRST” white shirts and other things from the wholesalers. Walking on the street in the small town and carrying bundles in both of her hands, she looked ahead, young and determined, plain but stylish. Some man on the street shouted at her, “FIRST girl!” That was the proudest and happiest period in her life.

【註】:

華斯特First”襯衫:當時的〈否斯脫襯衫〉(First-shirt)是定位為高級襯衫品牌….

https://taichung.culture.tw/taichung/zh-tw/olddowntown/660289

【華斯特姑娘】媽咪20歲未婚時(1950)拍攝於延平北路上的某照相館(見註1.),母親的記憶中...此間照相館就在延平北路上一家大戲院旁(見註2.),照相館的老闆很滿意自己的作品,阿母的照片就被擺放於櫥窗內做《見本》(SAMPLE);照片雖已泛黃退色而褶皺,仍可看見年輕時的媽咪,打扮素雅宜人;是人稱的〈水姑娘ㄚ〉!可是我們瑞芳老街上的美女街坊鄰居都叫她 《華斯特姑娘》。(感謝「羅訪梅寫真館」(1.2.) 幫阿母拍下美麗的倩影)

1.【某照相館?】:就是指台北太平町一丁目(現延平北路一段)的「羅訪梅寫真館」。從母親的記憶中,這間已消失的照相館就在延平北路上一家大戲院旁....;此刻一股劲催促著我,想從阿母記憶中去探索但卻無解;結果...線索來自於阿母這 張泛黃的照片上的左下角,有個幾乎已糊掉的浮水印Logo上的店號名稱隱約只看見(10倍放大鏡)了下方的〈梅〉字,上方的字體幾乎平掉而模糊不清,以 猜字拼湊方式....雖花了老半天的網路資料搜尋,最後的努力終會解惑的,如下:

【羅訪梅寫真館】「凝望的時代─日治時期寫真館的影像追尋開展

治時期,台灣沒有好的攝影環境,想學好攝影的人就必須遠赴日本求學。高齡89歲的攝影家「羅重台」的父親是知名畫家「羅訪梅」,從小希冀他專心學畫。他卻認為,畫一張畫要花的時間太長,攝影則一按快門就能瞬間完成。年輕時他瞞著父親存錢,決心遠赴日本學習攝影,出國前一晚,被父親打得半死,直到父親的學徒紛紛下跪 替他求情,才放手讓他去追尋攝影夢。

回台灣後,他經營相館,由於技術先進,即使價格最昂貴,客人依舊絡繹不絕。他感嘆,現在相館打燈最多用兩盞燈,人像易被拉寬且過於扁平;傳統攝影需打4盞燈,才能拍出完美角度。他說,台灣現今沒幾間傳統攝影相館,女兒承襲了他的技術,維持傳統式拍法。

資料來源:http://blog.lib.ntu.edu.tw/his/?cat=556&paged=8

2.【延平北路上一家大戲院旁?】:就是指 〈台灣第一劇場 (1935年落成 , 位於延平北路二段 是當時最大的臺灣人戲院 。見下方圖檔

【資料來源:楊蓮福 先生   大稻埕拾憶 http://taipeicircle.com/city_a.htm

華斯特姑娘》生如夏花的母親,有最美麗燦爛的青春、最令人稱羨的時候…,小學畢業後已長得亭亭玉立,十六歲時的她就在瑞芳老街上,她的祖母(我外曾祖母)出資給母親經營一小百貨店舖,當起小老闆了。在店裡打扮不俗而時尚,穿上一襲全白的西裝套裝,已是瑞芳有名的美少女,也深受許多未婚少男青睞有加;那時正逢養父養母因故早逝…家中留下老小(祖母與與幼小的弟妹三人)加上母親一家五口,家裡的處境正需要一成年的壯丁,可寄望能幫助扶持來照顧家人,所以祖母想托媒婆希望母親招贅,隨著…已有媒婆找上門,但經隔壁鄰居雜貨米舖〈阿買ㄚ嬸〉的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阿母跟阿爸相親,阿爸正值年輕力壯又是個樸實的古意人,很會念書(讀公學校全校第一名),是個讀書料,但父親出身於佃農家庭而家世窮困,住雙溪阿公(父親原故鄉雙溪)認為讀冊無路用,小學畢業後的阿爸可惜沒再升學,就在表舅公的米行當辛勞(sin-lo´ 夥計),於是父母親倆人經媒人撮合之下互相佮意(滿意)共結連理。

【阿母嫁給阿爸,生下大哥和大姊所拍攝】

以後的阿母就跟阿爸仍繼續做生意,只不過老闆換人...由阿爸來做,百貨店不做改做雜貨店,人家說〈生意子歹生〉,偏偏阿爸就不是〈生意子〉的料 (鹹魚乾、鹹小管能賣到生蟲真是不簡單)…,也許當初改行只是為了是男人充面子,因為百貨店是阿母開的,雜貨店才是他開的;開雜貨店籌備時,資金並不夠需借貸來籌足,與親友週轉借來的卻不是現金而是黃金,所以債務歸還條件必須依黃金時價來計算,當時黃金時價波動起伏大,約定償還的期限到來時黃金價格以倍數上漲,假如借5兩黃金就必須償還10償還能力卻永遠追不上黃金飆漲的速度。從此以後,在阿爸經營生意的主導下,就不再有賺錢這回事了!

絕望的生意一再失敗,也賠了不少錢,阿爸的雜貨店注定關門大吉,在這段經濟時而未好時而更壞的日子裡,阿爸只能在隔壁擺地攤賣地瓜,母親在騎樓下賣什細...,精明能幹又是生意料的家母,竟能靠擺攤式的百貨賣得有聲有色再次累積了些本錢,捲土重來就在自己家裡又開起百貨店了!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喜歡探索一個放在我跟祖母的臥房裡的洋服櫥,那是我母親的嫁妝,當時她已經沒在使用。裡頭有幾項看起來很高級,很漂亮的小物件,有一個金色的「賴打」—打火機,還有袖扣—ボタン,好像完全沒有使用過的,我喜歡反覆在手裡把玩。後來我才知道,那些是我母親訂婚時,送給我父親的回禮),我發現有幾張我們家早年的小小的黑白照片,其中一張,是我母親坐在一個推車旁,低著頭在縫衣服。那是她在養母家隔壁的亭子腳(騎樓下),重起的小小的「麗帕多」,她變作一個路邊賣什細的攤販。“ 

One of the few early family pictures, a tiny black-and-white photo, which I found when I was very young, showed my mom, lowering her head, sewing something beside a pushcart on a colonnaded sidewalk. She resumed her tiny Depahto two houses down the street and became a street vendor.(大哥2022112日貼文於FB)

母親的苦撐與苦幹支持著永遠失敗的生意…我們家裡的6個小孩就在這樣的環境下被拉拔長大,其中飽嚐了歲月的酸甜苦辣,艱辛中有歡笑物質生活上飽食暖衣並不虞匱乏門面上可真是小鎮上的大百貨店,高峰期時還在隔壁又多開了另一家百貨店有資生堂化妝品專櫃,派駐公司的美容師小姐住在我家店裡,可做長期專櫃美容保養諮詢的服務,化妝品發表會時另有日本資生堂公司加派日本美容師來助陣此時的媽咪,會稍作打扮略施粉黛儼然典雅而美麗,成為十足風光的「麗帕多」老闆娘!【註】

【註】

《李梅樹的畫作,《新裝》,1965.

(據說明,這是他大女兒麗霞的店)

多年前,在剛有網路的時候,發現了這幅畫,非常激動!這簡直就是我家嘛!畫中的人物,我不認識,但又似乎親切得可以叫出名字來。1965,瑞芳的“麗帕多”已不復昔日的風采,但當時的氛圍完完全全就是畫中所呈現的那樣。》

大哥於20211021日貼文於FB

母親是協助父親而日夜不休專心做買賣的老闆娘,父親是管帳與管進出貨的老闆,倆人分工卻成效不一,母親很會做生意白天客人上門買賣無不成交,打烊時,必須整理布置櫥窗(見本櫥)裏頭的貨色,填補已賣出的貨件數量與尺寸而不眠不休到半夜,盡心盡力耗盡體力只為了銷庫存,另一方的父親卻大量進貨增庫存(始終如一),結果存貨過量總是大於銷貨而賣不完。年關將近生意極好,顧客是湧進店裡來為新年添新衣,店裡抽屜裡收到的貨錢,滿滿的有時溢出來,讀國小的我常蹲在抽屜旁幫忙整理數鈔票,一綑一綑的綑成萬元(百元100)一束束丟進抽屜後方的空櫃裡,等打烊時,父親盤點每日銷貨收入而記帳,每過年前空櫃裡擺放的現金累積了常滿滿數十萬元以上;但過了元宵節後,這些收到的貨錢已入甲存又回到貨主(廠商批發商)身邊了,抽屜裡的空櫃裡空空如也有時甲存支出還是存款不足,父親又要借錢周轉來軋票以免跳票,每年的冬末與夏末季節轉換之際,都會用拍賣活動銷庫存…(存貨積存越久越不值錢),來應付甲存的出票日,母親必定會更辛苦地為父親拚貨款。如此生活,在外人看來,我們似優渥地過日子,誰知我們是真正的貧乏一年到頭都在忙調錢。

但父母總是自己承擔生活困頓的壓力讓我們無感於經濟的拮据,...我們家裡的6個小孩(大哥、大姊、二姊、我是老四、大弟、小弟)…兄弟姐妹們深知父母為家庭付出的艱辛,或在求學過程中弟弟們也以助學貸款來為自己完成學業,大哥與大弟自己打工籌學費出國留學,如今大家都能完成了不錯的教育,有了大哥留美的物理博士而在NASA(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任公職與妻小在美國曾定居於維吉尼亞州(目前大哥從NASA退休後與大嫂已回台定居),大姐任職國中教書退休,大弟也留美完成經濟碩士,回台任職於外商銀行(現已轉行任職律師),小弟完成醫學而任職大腸科外科醫師,也娶了醫學院同班同學的弟媳,開診所任職小兒科醫師;二姐為了幫忙家計陪母親苦幹經營百貨業而放棄升學(現在任職於弟媳的診所);而我卻是完成學業後而早婚去了。是的,親愛媽咪的兒女們如今已事業有成跟阿爸倆老如今也該想清福了!

父母一生為子女辛苦勞碌,雖漸年邁正享清閒之時,75歲的父親與72歲的母親興高采烈與大哥相約第二次赴美,而盼望能與多年又未見的3個小孫女們再來相聚,順便到處走走,準備行囊時,然而老天竟是如此無情而捉弄人,母親想在赴美旅遊之前,能把自己的牙齒修補好,在補牙之際...卻發現了罹患口腔癌,這訊息來得如此突然,毫無預警對家人來說猶如晴天霹靂難以承受,心情盪到谷底而憂心不已,母親卻堅如磐石而不畏懼反而安慰著大家...令我們不捨與心疼不禁淚下!

於是大哥得知後,即刻趕回台灣來探望正手術中的母親....

 ...I. 2003 Aug.

心頭漸漸絞緊,我走到長廊的後端,進入我母親的病房。看她坐著,顯然是在等我。她經過漫長的手術,從加護病房出來才幾天,身上仍插著許多管子。半邊臉腫得很厲害,幾乎認不出來是她。她看到我,立刻搖動雙手,要我別哭。我在她的身邊跪下,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只有來回搓揉她的手臂。我伸手輕撫她半邊的臉——她那曾經,不,永遠美麗的臉龐,而這是,我記憶所及,我第一次觸摸她的,雙手以外的,身軀。》

...With my heart getting tangled and tight, I walked to the end of the long hallway into my mom’s private room. I saw her sitting up, apparently waiting for me. She had been through long hours of surgery and out of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for only a couple of days. She still had quite a few tubes attached to her body. Half of her face had swollen up so much that I could hardly recognize her. She saw me and immediately waved both her hands to ask me not to cry. I kneeled down at her side. I couldn’t say anything but only rubbed her arm. I smoothed one side of her face, which was once, no, always beautiful and tha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could remember, that I touched her body other than her hands.

(大哥於2022106日貼文於FB)

 ...《她不能說話,喉嚨仍插著呼吸管。她把身旁的拍紙簿挪到腿上,開始寫著——「ダイジョウブ」(大丈夫,無要緊)——日文,她在公學校所學的文字,她知道我也懂得一些。她要告訴我,她還是一樣的勇敢和堅強,就像任何時期家庭面臨困難,她所展現的那樣。她認為她仍然是家庭的重心,一如往昔,問題來時,她會站在前頭,即使她現在要處理的是她自己的病。》

... She couldn’t talk either, with the breathing tube still in her throat. She brought the note pad closer onto her lap and began to write. “ALL RIGHT”, she wrote in Japanese, the only written language that she had learned in elementary school, and of which I could understand some. She wanted to show me that she still had the same strength and bravery as she’d had whenever the family faced difficulties. She thought she still was the center of the family and she would, as always, stood at the front as problems came, even when the problem she had to deal with was her own sickness.

(大哥於2022714日貼文於FB)

從未生過大病的母親,因口腔癌而歷經了一次大手術而保住了性命她勇敢地熬過來了,一向耳聰目明的她,雖有骨質疏鬆症的困擾,走路行動上稍遲緩,但媽咪的身體恢復健康精神好!...是的,在這未來的20年的歲月裡,母親常跟探望她的親朋好友很知足的自我稱許,說她是好命的人。父母跟小弟住在一起,與弟媳夫妻倆甚是孝順的細心照顧,有子孫滿堂陪伴在身旁,小弟生下五男,除老五小孫子還幼小之外,其他四個小壯丁都已可是父母的好幫手,也一起照顧阿嬤老人家,還有弟媳極為貼心,規定阿母不准碰家事要當閒人,母親76歲時,在家裡閒著沒事,就已開始追憶…小時候唯一的興趣,就是畫畫,隨興找可畫畫的炭筆或蠟筆,偶而在家裡塗鴉(媽咪說是凊彩畫畫)…【註】,於是弟媳為了母親重拾興趣的熱情與快樂,每逢週末,帶著老小母親跟四個小孫子一起去上課學畫畫。

【註】:母親76歲時,在家裡閒著沒事,就已開始作畫(媽咪說是凊彩畫畫)的作品,當時畫作上媽咪都有註明完成的日期(當時我用傻瓜相機笨笨的拍下)所以照片圖檔的日期有相機拍下日期的而干擾()到作品的日期

以下作品圖檔:2007129日之前還沒去學畫畫畫上課時, 用炭筆或蠟筆畫的所謂【媽咪說是凊彩畫畫】的作品紀錄如下

家裡閒著沒事,就已開始追憶…小時候唯一的興趣 : 找回興趣的第1張作品(2006.10.23畫下)



《她真敖畫圖,畫一隻真水親像兔啊!

...日據時代的阿母小學時就讀於瑞芳公學校,畢業後就不再升學了,僅僅六年的求學光陰裡,她曾告訴她的小孩們:〈小學的時陣,我真敖(台語:很棒)畫圖,畫一隻真水親像兔啊!〉乎老師呵咾(台語:誇獎)....;在我的記憶裡,媽咪的上學時光裡似乎只有這一件事,僅僅唯一的能告訴我們而讓我記住的就是 ~《她真敖畫圖,畫一隻真水親像兔啊!

...隨著時間的流逝,也沒有人再提起或記得,甚至母親連自己是否很會畫圖已事不關己而不再重要了,以後在她的生活裡,已沒有畫畫這回事了。

唤醒》這是媽咪沒有畫名的作品…(是我暫定的畫名)

…70年後的今天(2007.12.09)阿母第一次在習畫的課堂上再次拿她所熟悉的蠟筆畫畫,完成了第一次作品…. 同樣地再度的讓老師當場讚美真呵咾而沾沾自喜

...媽咪跟我說,第一次上畫畫課的老師對她很親切,告訴她隨興的畫畫,想畫什麼都可以。她用臘筆畫了一對鵝與前景的公雞與母雞一對在晨曦中,媽咪選擇她曾所熟悉的蠟筆,是她於70年前讀小學的她唯一所碰觸的畫具。在她上課時就把這張畫 唤醒》很快就完成了,當場獲得老師誇耀讚美(呵咾)…,如同昔日場景再現小時候的媽咪,在上課中畫一隻兔子同被老師誇耀著(呵咾),《畫》被懸掛在黑板上讓同學們欣賞〉。聽到她快樂的語調中,未曾再有過的那種被炫耀似而沾沾自喜的感覺似乎又回來了!

在學畫的日子裡,媽咪就像小孩子樣般的好奇與興趣從她所熟悉的蠟筆畫,一開始先學了素描碳畫與水彩、版畫、水墨畫...到油畫,油畫讓她興致很濃,老師拿『米勒』畫冊中 拾穗  暮歸的農婦 讓母親仿習,結果阿母透視《米勒》也可呈現出 ~ 《阿母的米勒》。這些畫都是沒有〈名字〉的畫,但我知道的這些畫都是我媽咪《阿珠》畫的,〈她們〉是有無限的生命力,母親把自我的思維透過她們讓自己活躍起來,流失已久的 自我把自己找回來了,這就是我的母親。她,經過780 年的人生歷練集結了 〈堅忍、寬容、關懷、愛心〉 的《阿珠》;不再只是那個 《她真敖畫圖,畫一隻真水親像兔啊!》的小女孩了!

《記錄這些畫(2006~2016作品)是由一位高齡八十多歲的老阿嬤 《陳金珠 女士》 所畫的,她的油畫作品集裡,有些為仿習作;作品本質的重點不在模仿練習而是不自覺重現新的生命力;透過仿習繪畫的過程裡...融入已流逝的歲月,累積了80多年的人生歷練與思維,增添自己生活的色彩,解放出舊時代的自我,表達出堅忍、自信、慈悲與寬容,更具有悲天憫人的胸懷,而自然流露人文的懷舊氣息;作品裡,油畫筆觸簡單而細膩、色彩視覺樸實而強烈;彷如時光倒流...人物場景一一再現,女人與小孩、小人物與動物的描述...是她所偏好;在仿習原作的作品裡昇華自己的觀感,跳脫出原韻而濃濃呈現 《阿珠ㄚ的原作》,就如透視《米勒》也可呈現出【阿嬤的米勒】,【阿嬤的自我】,【阿嬤的視野】,是令人動容....呈現祥和與寧靜。我的摯愛,親愛媽咪!》

阿嬤的米勒】仿習〈米勒〉()作品

【註】〈米勒〉:-弗朗迪克·米勒(法語:Jean-François Millet),(1814104日-1875120日)法國巴比松派畫家。他以寫實手法描繪的鄉村風俗畫聞名法國畫壇,被認為是寫實主義藝術運動的參與者。代表作有《拾穗》《晚禱》等。【維基百科】

阿嬤的米勒】〈拾穗〉 陳金珠 油畫 (仿習作2009) 45.5 × 53 厘米
拾穗Jean-Francois Millet 米勒 油畫(1857) 83.5 × 111 厘米查詢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Millet_Gleaners.jpg
阿嬤的米勒】〈歸途陳金珠油畫(仿習作2009)45.5 × 53 厘米

 資料來源http://www.wincheer.com.tw/D-728.htm
阿嬤的米勒】〈晚禱()〉 陳金珠 油畫(仿習作2010) 53× 45.5厘米
阿嬤的米勒】〈攪牛奶陳金珠油畫(仿習作2011) 53x45.5 厘米 
攪牛奶】米勒〉油畫  
阿嬤的米勒】〈倒水入瓮的女人陳金珠油畫(仿習作2009) 53x45.5 厘米
倒水入瓮的女人】〈米勒〉 玻璃版畫 (1862 - 1866)28.4 x 22.1厘米
資料來源:http://mypaper.pchome.com.tw/adam0319/post/1322009410
阿嬤的米勒】〈休憩陳金珠油畫(仿習作2012) 53x45.5 厘米
【休憩】〈米勒〉油畫
【阿嬤的米勒】〈嫁接樹木的農夫吳陳金珠油畫(仿習作2009) 53x45.5 厘米
嫁接樹木的農夫】〈米勒〉 Jean-Francois Millet 油畫(1855)80.5 x 100 厘米
查詢資料來源:http://www.wincheer.com.tw/D-716.htm
【阿嬤的米勒】〈餵雞的女人〉吳陳金珠油畫(仿習作2010) 53x45.5 厘米

餵雞的女人】〈米勒〉,18511853年。73 x 53.3 厘米資料來源:http://www.wincheer.com.tw/D-727.htm
阿嬤的米勒】〈餵小孩的農婦〉 陳金珠油畫(仿習作2012)53 × 45.5 厘米

餵小孩的農婦】〈米勒〉油畫(1860) 74 x 60 厘米資料來源:http://www.wincheer.com.tw/D-726.htm
阿嬤的米勒】〈睡眠的小孩〉 陳金珠油畫(仿習作2009)53 × 45.5 厘米
睡眠的小孩】〈米勒〉油畫(1854~1855)46.5 x 37.5 厘米資料來源:http://www.wincheer.com.tw/D-692.htm

阿嬤的自我】仿習作品記憶出阿母的生活色彩,也是她個人的思維融入這些人物的內涵,使以前的 自我〉回來了!….〈阿嬤的自我〉顯得更自信,鮮活而真實,〈阿珠〉將不再隱形而躲藏了!

其中有仿習畫家〈陳進〉女士(1)與畫家、〈林之助〉先生(2)、〈林玉山〉先生(3)、〈郭雪湖〉先生(4)畫冊中的作品或仿習其他作品與自己作畫作品

【註1】〈陳進〉女士(1907112日-1998327日),又名陳進子常以陳氏進署名,日治時期台灣新竹廳牛埔庄(今新竹市香山區)人,為日本時代以及戰後台灣著名的畫家,也是台灣女子學畫的第一人。筆調細膩,色彩柔和,對於人物衣飾、起居傢具多有精緻描繪,題材涵括美人、兒童、佛像、花卉(蘭花尤多)、風景等。【維基百科】

【註2】〈林之助〉先生(191722日-2008213日),台灣台中大雅人(現台中市大雅區),台灣畫家,被稱為「台灣膠彩畫之父」[1],早年在日本及台灣參加展覽,作品多以人物畫及生活景物為主。老年則轉以花鳥畫和風景畫為大宗。【維基百科】

【註3】〈林玉山〉先生(190741日-2004820日),乳名金水[1][2],本名英貴,號雲樵子、諸羅山人、桃城散人,日治台灣嘉義廳嘉義街美街(今嘉義市東區中央里成仁街)人。林氏擅繪動物,尤擅畫龍虎,並以其膠彩及水墨作品著稱;他曾與陳進、郭雪湖被譽為「台展三少年」。

【註4】〈郭雪湖〉先生(1908410日-2012123日),本名郭金火,日治台灣臺北廳大稻埕番仔溝(今臺北市大同區老師里),日治時期台灣畫家,是台灣近代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畫家之一,也是台灣膠彩畫的先鋒。其作品以風景、靜物為創作主題,曾與陳進、林玉山並列為「台展三少年」,也是台灣戰後時期合力籌組台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的主要催創者之一。是台灣美術史上很長壽的藝術家。【維基百科】

仿〈林之助〉作品【好日1943:陳金珠〉 油畫 (仿習作2009) 53× 45.5 厘米
仿〈林之助〉作品【朝涼】1940:陳金珠〉 油畫 (仿習作2015) 53× 45.5 厘米

仿〈林之助〉作品【梳妝】1962:陳金珠〉 油畫 (仿習作2015) 53× 45.5 厘米
陳金珠〉 油畫 (仿習作2010) 53× 45.5 厘米

陳金珠〉 油畫 (仿習作2009) 53× 45.5 厘米
陳金珠:油畫作品 (2009) 53× 45.5 厘米
陳金珠〉油畫 (仿習作2012) 53× 45.5 厘米
仿〈陳進〉作品【悠閒】1935陳金珠〉油畫 (仿習作2012) 53× 45.5 厘米
仿〈林之助〉作品【晴日】1987:陳金珠 油畫 (仿習作2014) 53× 45.5 厘米
仿〈陳進〉作品【古樂】1982陳金珠〉油畫 (仿習作2011) 53× 45.5 厘米
陳金珠〉油畫 (仿習作2011) 53× 45.5 厘米
仿〈陳進〉作品【婦女圖】1945陳金珠〉油畫 (仿習作2011) 53× 45.5 厘米
仿〈林玉山〉作品【歸途】1944陳金珠〉油畫 (仿習作2012) 53× 45.5 厘米

 阿嬤的視野】在仿習原作的作品裡…昇華自己的觀感,跳脫出原韻而濃濃呈現【阿嬤的視野】…令人祥和與寧靜。

吳陳金珠〉作品:【名古屋城】 2012旅日 (照片寫生) 45.5 ×53 厘米
吳陳金珠〉作品:【福岡縣太宰府天滿宮】 2012旅日*照片寫生45.5 *53 厘米
吳陳金珠〉作品:2013旅日*照片寫生45.5 *53 厘米
吳陳金珠〉作品:2012旅日*照片寫生45.5 *53 厘米
吳陳金珠〉作品:【TR 九州鐵道】 2012旅日*照片寫生45.5 *53 厘米
吳陳金珠〉仿習作品45.5 *53 厘米
吳陳金珠〉照片寫生作品45.5 *53 厘米
仿〈林之助〉作品【草莓】1985:吳陳金珠〉 油畫 (仿習作2011) 45.5× 53 厘米
吳陳金珠 (仿習作2011) 45.5× 53 厘米
吳陳金珠 (仿習作2011) 45.5× 53 厘米
吳陳金珠 (仿習作2014) 45.5× 53 厘米
仿〈林玉山〉作品【蓮池】1930:吳陳金珠〉 油畫 (仿習作2012) 45.5× 53 厘米
吳陳金珠 (仿習作2012) 45.5× 53 厘米
〈吳陳金珠〉 (仿習作2012) 45.5× 53 厘米
吳陳金珠 (仿習作2011) 45.5× 53 厘米
仿〈林之助〉作品【閑日】1952:吳陳金珠〉 油畫 (仿習作2012) 45.5× 53 厘米
吳陳金珠 (仿習作2011) 45.5× 53 厘米
仿〈林之助〉作品【歐春】1992:吳陳金珠〉 油畫 (仿習作2011) 45.5× 53 厘米
吳陳金珠(仿習作2010) 53×45.5厘米
〈吳陳金珠〉(仿習作2013) 53×45.5厘米
吳陳金珠(仿習作2013) 53×45.5厘米
吳陳金珠(仿習作2013) 53×45.5厘米
吳陳金珠(仿習作2013) 45.5X53厘米
吳陳金珠(仿習作2014) 53×45.5厘米
吳陳金珠(仿習作2015) 53×45.5厘米

吳陳金珠(仿習作2010) 53×45.5厘米
仿〈郭雪湖〉作品【淡江泊舟】1982:吳陳金珠 (仿習作2011) 45.5× 53 厘米
吳陳金珠〉作品
吳陳金珠〉作品
吳陳金珠〉作品
吳陳金珠〉作品
吳陳金珠〉作品
吳陳金珠〉作品
吳陳金珠〉作品
吳陳金珠〉作品
吳陳金珠〉作品
吳陳金珠〉作品
吳陳金珠〉作品
吳陳金珠〉作品
陳金珠2009仿習作品
吳陳金珠〉素描2009作品
陳金珠〉仿習作品
吳陳金珠〉作品
吳陳金珠〉作品
吳陳金珠〉人物素描作品
吳陳金珠〉人物水彩作品
吳陳金珠〉自畫像作品
吳陳金珠〉作品
吳陳金珠〉作品
吳陳金珠〉作品
吳陳金珠〉作品
吳陳金珠〉作品
吳陳金珠〉作品
吳陳金珠〉作品
吳陳金珠2009作品
吳陳金珠〉作品
吳陳金珠〉作品
吳陳金珠2008作品
吳陳金珠2016 仿習作品

….母親畫此幅畫時,已坐輪椅(骨質疏鬆)作畫有好一陣子了,雖行動不便仍興致不減,…還說這幅不好畫,最後還是完成了!...以後,體力漸衰就無力再作畫了!

母親為家人承擔生活的重擔付出一輩子的辛勞千萬句再多感恩的字言都不足於母親給我們滿滿的愛

II, 2022 Oct. 5

工作人員揭去金黃的面紗,制式地詢問,「這是媽媽呴?」儘管我們齊聲回應「是」,我必須踮著腳才能看到你半邊的臉,而有短暫的一瞬,我想說不是。但我如何能說不是,你已經高高地躺在那裡。我趨身向前,伸手觸碰你的肩膀。我輕撫你那曾經是瘦削的右臉頰,此刻感覺卻是柔軟而溫暖。我輕輕拍拍你那依然烏黑的頭髮,雖然有一些灰白的髮根,我引身後退。這將是我此生最後一次觸摸你的身軀。

The worker took away the golden veil and routinely asked, “Is this your mother?” Even though we all answered “yes” in unison, I had to stand on tiptoe to be able to see one side of your face. And for a very short moment I would rather to say no. But how could I say no! You had been lying down high there. I moved forward and raised my hand to touch your shoulder. I gently stroked your right cheek, which used to be lean and gaunt, nevertheless at this moment, I felt it was soft and warm. I lightly patted on your hair, which was still black except some grayish roots, and I moved backward. This would be the last time in my life to touch your body.

III,

きのふをば

千とせの前の

世とも思ひ

御手なほ肩に

有りとも思ふ

(与謝野晶子)

是千年早前

抑是昨央

我感覺

你的手猶原

佇我肩頭

Was it a thousand

years ago or only

yesterday we parted?

Even now, on my shoulder,

I feel your friendly hand.

(translated by S. Hamill and K. Matsui Gibson) 

(大哥於2022106日貼文於FB)

...您為您所愛的子女們留下最珍貴最燦爛的遺產~《堅韌的生命力》茁壯了我們!

...親愛媽咪 ~ 我的《華斯特姑娘》永別了! ~ 感謝感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